王良星,福建利郎集团董事长,“商务”的创意是利郎董事长王良星从当时流行的掌上电脑“商务通”获得的灵感。2001年,利郎的产品,从休闲装到正装,均被赋予了“商务男装”的概念。王良星还提出了:“简约不简单”的品牌口号,将开发“简约不简单”的“商务男装”作为利郎的发展战略目标。
王良星:梦想借“融智”腾飞
刚刚44岁的王良星给人的印象谦逊而精明。他认为,尽管利郎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品牌,“但我们还只是刚刚创立了一个平台”。
“跟国外品牌比起来,国内品牌也就能给自己评50分。”王良星说:“这个50分指的是,如果我们国内的服装品牌,跟国外的品牌去比、去学,能每天学一点、进步一点,这样累积起来,中国的服装业应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据权威机构统计,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大国,服装出口额中50%以上为来料加工,30%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有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拥有国际知名品牌,一直是服装界从业人士的追求和梦想。
此次率领70多名中高层管理者到清华大学学习,“主要是利郎人已经意识到离一个真正的国际品牌企业的距离,及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的信心”。王良星说。
梦想,从几台缝纫机开始
“买来布料,在地板上用剪刀裁;做好衣服就拿到批发市场上卖,大部分卖给各地的个体老板。因为价格便宜,所以销路很好”。19年前,靠着辛苦赚来的1万多元,王良星买了几台缝纫机,雇了7个工人,在家里开始了创业。
梦想借“融智”腾飞
“就是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抱着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开始,王良星开始了自己的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梦想之旅。
尽管那个时候赚了不少钱,但王良星并不知道衣服卖出后顾客有什么反映,也不知道是哪些消费群体购买了衣服,更不知道做一个企业还需要品牌。
在总结利郎发展的几个阶段时,王良星把刚开始创业的8年归结为“赚钱”和“小富”的阶段,那个阶段他安于现状,没有谋求更大的发展。
创业十年的时候,王良星突然意识到商标不等于品牌,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可能会随时“全军覆没”。于是,他请专业机构做了一些市场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利郎在福建有很好的知名度,但是缺乏美誉度和信任度。
而这正是一个企业的品牌问题,王良星说:“品牌应该是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有自己的主张和自己的个性,不是说有了知名度,就有了品牌”。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我在经历了对自己的短暂怀疑后,开始反思,下定决心要向别人学习。”王良星说,“品牌连锁使我找到了一条发展自有品牌的康庄大道。”
于是,王良星紧急调整公司战略,启动了品牌经营和连锁专卖的道路,“从1997年到2000年,我们请了很多专家重新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研究了走品牌经营的道路,我们的业务也从做批发转到连锁专卖和品牌经营,从单一的西装做到整个男装系列。”
在今天的王良星看来,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利郎的反思调整期”。从这个时候,利郎人开始了服装与品牌的创新之路。
“灵感”来自商务通
“我从1997年开始考虑,不能再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转。当时,浙江的服装企业多是以正装为主,而福建和广东的服装企业多是以休闲装为主,那我们能不能再走出一条路?走什么路好呢?”
1999年至2000年,“商务通”红遍大江南北,这个现象给当时的王良星极大震撼。也正是吸取了商务通的商务人士定位,利郎从那个时候起,走起了“商务路线”。
王良星说:“当时以休闲服装为主的利郎,加上商务的定位后,就变得特别有味道。因为,创业者正在快速增长,白领阶层的人数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人需要西装革履,但更多时候,他们需要不打领带也能够从容地从事商务往来与应酬。”
也正是这个时候,利郎把自己的消费者定位为“男性商务人士”,主要消费群体为25~45岁的相对成熟的人群,并从2001年起,专门聘请陈道明为形象代言人。
正是这个定位,使利郎成为国内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