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遭遇英法联军之劫已有150年余,然而圆明园文物相关资讯依然有极强的曝光度,犹如当年的烧杀掠夺之声仍在耳畔。而近年来与圆明园有关的事件也充满了巧合、决断、戏剧性和疑团。2015年3月1日,位于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的圆明园文物,与其余展品共15件被盗走,再让那座断瓦残垣的皇家花园,被我们从记忆时光中拾起。在此刻,中国北京历史文化及圆明园、教堂建筑专家刘阳先生为我们解析了盗窃因果,以及枫丹白露宫馆藏对于中国圆明园文物研究的重要意义。
圆明园专家刘阳
位置僻静参观人数稀少或为盗窃者创造条件
Q: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您亲自去法国参观枫丹白露宫时的印象?
A:“枫丹白露宫”很大,在法国巴黎郊区,与巴黎有差不多相当于北京到廊坊的距离。参观人数不多,经常一个区域只有一两个人,而在这座博物馆的最角落里有个称为“中国馆”的地方,中国馆分前、后两个厅,我目测一个差不多30平米,一个40平米,加一块儿差不多70平米,实在是不好称为“博物馆”,它和大众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是有差距的,称为陈列馆或者城堡更加确切。这个“中国馆”对展品没有的专业的分类,甚至连展品标签都没有,只是所有的东西被锁在透明的柜子里。在枫丹白露宫的外围没有围墙,在中国馆的窗外对着的是森林和湖泊。我认为,博物馆所处的这种环境也为盗窃者提供了充分的作案条件。
中国的圆明园文物数量仅为枫丹白露宫十分之一
近日的枫丹白露宫,来此的大部分是中国人 柳怡摄
Q:这样子的一个博物馆,它的“中国馆”对于国人的意义是什么?
A:枫丹白露宫严格来说,有来自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带走的文物3000余件。级别比较高或者更有价值的文物位于中国馆正中央摆放区,中央有“佛塔”,周围有象牙,下面就是这次被盗的“铜胎掐丝珐琅麒麟”,位于这一区域的文物相对来说比较珍贵。其他的文物都放到柜子中或挂置与墙上等等。我想强调,“圆明园文物”和“中国文物”是两个概念,圆明园文物因有很多都是皇帝的用品,且数量有限,更受国际上不同人士关注,具有特别的历史价值。
专家推测,盗贼可能由此进入
目前圆明园文物的拥有者,博物馆占两成,私人占八成左右,博物馆中的六、七成都集中在了枫丹白露宫。你可能很难想象,中国目前拥有的圆明园文物数量还不到枫丹白露宫的十分之一 ,可以说,中国人若要研究圆明园,也需要参考枫丹白露宫的文物,目前枫丹白露宫的馆藏对于圆明园文物研究是最重要的参考机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因为他们确定是来自于圆明园。现在研究基本都以枫丹白露宫中的文物为依据,比如有的圆明园文物本是一对,正因为枫丹白露宫有其一,才能够确认市场上见到的另外一件也来自圆明园。
中国馆内景 柳怡摄
Q:据了解,好像圆明园的文物的珍贵程度还是等级不同的,能大概介绍一下这次被盗事件中的文物价值吗?
目前,官方并未公布15件被盗文物清单,在曝光的几件文物中,价值最高的可能应该是铜胎掐丝珐琅麒麟,他代表了乾隆时期的最高工艺。这“麒麟”全世界只有一对,而乾隆皇帝本人又是鉴赏家,所以乾隆时期的艺术品可谓是精益求精;更进一步,圆明园中的文物又囊括了乾隆时期文物的精品中的精品,这种历史意义就决定了该展品的价值之高,地位之独特,是真正的价值连城。到了欧洲后,拿破仑三世将其送给欧仁尼皇后,她在所有进献品中最爱这件麒麟,据传言将它放到枕边,可见此件麒麟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市场从没有买过此类艺术品,当然也没有过类似的。另外,乾隆景泰蓝镶嵌瓷瓶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价值过亿的瓷瓶在枫丹白露宫有几十个
Q:那么此次盗贼为何锁定中国古玩?是因其价值,还是因为这些展品在海外的安保程度比较低?
A:枫丹白露宫里的很多文物中国民众本身并不熟悉,甚至很多法国人、中国赴法留学生也不熟悉,但是盗贼却锁定中国古玩,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古玩的市场价值像乘火箭般增长,比如以英国“放山居”为代表的圆明园文物(放山居解释见附文,编者按),任何一件瓷瓶拿出去拍卖,都会过亿,而这样的瓷瓶,在枫丹白露宫有几十个,比“放山居”还要多。另外此次盗窃行为已经肯定是盗窃团伙,因盗窃展品受关注广,不容易找到买家,所以有极大可能是指定盗窃,即买家已经先指定了盗窃品,盗贼才出手盗窃的。
Q:现在国际市场是否对中国古玩有特别的偏爱?如果有,这一现象是从何时开始的?
A: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快,中国买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也频繁出手,助推了中国古玩热。这和上世纪90年代日本艺术品热类似,当时日本经济势头迅猛,日本人也屡屡引爆国际艺术品市场。另外中国古玩本身因用途广泛等原因,本身的价值也比较高。可以说,中国古玩热这一现象从十年前开始发酵。
连“账本”都没了我们如何查清自己的文物
1877年拍摄的圆明园西洋楼巴洛克门
Q:现在中国有关部门是否有圆明园文物的清单?
A:没有。原本清皇室对于皇宫内陈设的记录非常详尽,颐和园有36册《陈设清档》,对颐和园建筑物内的物品陈列有精确的记录。《陈设清档》在圆明园也是有的,只是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应该也被焚烧掉了,也就是说连“账本”都没了,我们自己都很难查清楚自己文物的清单。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流散在外,没人能回答。很多圆明园的文物,都需要鉴定,比如上述的铜胎掐丝珐琅麒麟原始一对,当时嘉德拍卖行并不知晓此艺术品的价值,当时此麒麟就流拍了,后来一位台湾的收藏家希望将其买下,联系了嘉德,嘉德还为其打了折,这位名为周海圣的收藏家仅花了人民币100多万拍得此物。另外目前国能从事圆明园文物研究的,基本只有我一人,也没有见到类似的民间组织。
文物“回流”有时是拿着爱国来炒作
Q: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只有拍卖市场上才说文物“回流”,目的就是打着幌子做生意,对于这种表述您怎么看?
A:打着幌子做生意的说法我并不认同。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现象,这可以说明买家就是有对于圆明园文物的需求。买家有不同的心理,有的是希望拥有皇帝所拥有过的东西,有的怀着爱国之心,希望拍后捐献给国家,有的人也借此炒作。
Q:赝品的“洗白”和文物回流有怎样的关系?
A:大型拍卖行是不卖假货的,同时很多买家也都有自己的鉴定团队,不存在暗箱操作。所以赝品洗白在大拍卖行是不可能的,但是洗成“圆明园文物”却有这样的可能。比如在拍品中藏一个纸条,说明来自圆明园等,这都说明了圆明园文物的珍贵和受买家关注之高。
附:
曾于1860年服役于英国的龙骑兵护卫队的詹姆斯·甘特上尉(Captain James Gunter),指挥了英军与清军的多场战役,并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掠夺,回国后,他在“清乾隆御用镀金镶嵌珍珠宝石怀表”、“清乾隆御用镀金镶嵌珍珠宝石鼻烟盒”等文物上刻下“1860年10月于圆明园获得的战利品”。还有一类较为特殊,同时也是目前在国际收藏界最享有盛誉的收藏:以英国“放山居”为代表的、由劫掠者将赃物整体拍卖给富商,并被后者加以标记的文物。1861年,放山居庄园(Fonthill House)的主人阿尔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向英国公使额尔金私人秘书购得其从圆明园抢掠的众多清宫珍藏,之后莫里森在文物的底部贴上“Fonthill Heirlooms”的收藏签和编号,加以收藏,这些文物在经历了家族五代后人后被逐渐拍卖出售。由于带有放山居标签的文物在拍卖市场上出现得很多,已成为拍卖圈里公认的重要圆明园文物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