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他重起炉灶,但这一次他选择了独资,不再合伙经营。
第一次创业:让车锁更防盗
杨贵华14岁便出来打拼,洗过碗、修过车,最喜欢的还是电子方面的事,“在宝石加工车间研制了一台打磨机,又发明了一款宝石压膜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贵华得知,他的一个朋友懂“解码”手艺,就是知道如何破解车辆的车锁。为此两人开始研究如何来防范这样的解码偷盗。通过在图书室的学习,两个人一个绘制反解码图纸,一个解码这个图纸,2006年,杨贵华的反解码拆卸正式获得专利。杨贵华凭借这个专利,与几个朋友开始了防盗门锁的创业行动。
一开始,杨贵华拿着反解码的样品找汽车生产商,没有一家感兴趣。
第一次碰壁之后,杨贵华听取了朋友的建议,开始考虑家庭防盗系统,又一次遭遇了来自市场的挫折。
“国外的指纹锁每把价格都在5000~10000元。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做些研究。”想到就马上去做,杨贵华当即买来两把锁,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研究。
钱来了,创业却走向失败
2007年开始,杨贵华与另外两个合伙人花光了一开始投入的9.5万,方便面与借钱成为他们当时的日常。
2008年6月,杨贵华的指纹防盗门锁研制成功,每把1000多元的价格也让他很有信心。2009年1月,通过自己钻研出的产品终于迎来了第一笔大单。远圣锁业一口气买走了50多万的电路板设备。终于挖到第一桶金的杨贵华信心大增,开始在各个小区进行宣传,生意慢慢上了路。
2011年,50万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基金到账,本来是好事,但伴随钱而来的却是一场变故。
“看到了钱,每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杨贵华叹了口气。当时50万到账后,三个合伙人对钱如何使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到底是拿来分红还是投入生产与研发,使得三个之前共患难的兄弟有了裂痕。
经过一年多的交涉与协调,三个人合伙的公司正式宣告结束。
不要合伙人,依然不放弃创业项目
2013年,经过对之前合伙人的结算,产品的专利归属等结束后,杨贵华毅然开起完全属于自己的公司。
随着这两年的发展,杨贵华最终将指纹门锁成功投放市场,并直接集成在他们所生产的门上。为了迎合智能社区,还研发了APP来做O2O,“虽然失败过,但失败会让我走得更稳。”
木兰创投合伙人黄潇莹认为,杨贵华的经历提醒了创业者,合伙人之间也存在隐患,最好在股权分配以及方向把控上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是大股东全权把控,还是合伙人根据投资比例进行投票等都要事先做好规章,在意见不同时,如何做出公司决议。寻找合伙人时,也尽量选择大家目标一致的人。
加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创业信息:ditanku
杨贵华:合伙创业建智慧指纹锁公司,有了钱就散伙
网址: https://www.8220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