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鹌经人类百余年的驯养与培育,目前已有专门化的家鹑品种20多个。它们按用途分为蛋用和肉用两类,蛋用品种当以日本鹌鹑为首,肉用鹌鹑则以美国金黄鹌鹑和澳大利亚鹌鹑较为著名。
一、蛋用鹌鹑品种
(一)日本鹌鹑
日本鹌鹌是世界著名的蛋用鹌鹑品种,也是世界育成最早的家鹑品种,系日本人小田厚太郎于1911年利用中国野生鹌鹑为育种素材,经65年反复改良育成,亦名“日本改良鹌”。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一带。目前,新的品系也已引入了欧美鹑种血液。
日本鹌鹑体型小,成年体重雄、雌分别为100克和140克左右,性成熟早,限饲条件下,母鹑6周龄左右开产,平均蛋重为10.5克,年平均产蛋率75%~85%,年产蛋量300枚以上,最高可达450枚。种蛋受精率较低,平均60%~80%。初生雏重6~7克。对环境温度和饲料蛋白质水平等的要求较高,要求环境温度为20℃以上,如环境温度高于30℃或低于10℃,其产蛋量均会下降。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从日本引进该品种,目前在上海、北京等地仍有饲养,但性能均有程度不同的退化。现在国内留存的数量不多,在我国养鹑业中所占比重不大,覆盖面也欠广。
(二)朝鲜鹌鹑
由朝鲜采用日本鹌鹌培育而成。体重较日本鹌鹑稍大,羽色基本相同。我国于1978~1982年分别引进朝鲜鹌鹑的龙城系和黄城系。据观测龙城系的生产性能较佳,该系的体型较日本鹌鹑为大,成年公鹑体重125~130克,母鹑约150克,具有生长发育快、开产早的特点。年产蛋量平均270~280枚,蛋重较大,11.5~12克,蛋壳色斑与日本鹌鹑同。肉用性能也较好,仔鹑35~40日龄体重达130克,全净膛屠宰率达80%以上。目前,朝鲜鹌鹑在我国养鹑业中已占主要地位。
朝鲜鹌鹑由北京市种禽公司种鹌鹑场多年封闭育成,其均匀度与生产性能均有较大的提高。在我国养鹑业中该品种所占比重极大,覆盖面极广,因其适应性好、生产性能高而受到好评。
(三)中国白羽鹌鹑
由北京市种鹌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于1990年联合育成。其体型略大于朝鲜鹌鹑,成年公鹑体重145克、母鹑170克。系采用朝鲜鹌鹑的突变个体——隐性白色鹌鹑,经7年的反交、筛选、提纯、纯繁与推广工作,鉴定定型。初生雏鹑体羽呈浅黄色,背上有深黄邑条斑,初级换羽后即变为纯白色,其背线及两翼有浅黄色条斑。眼呈粉红色,喙、胫、脚为肉色,经检测,表明该白羽品种纯系为隐性基因。开产日龄45天,年平均产蛋率80%~85%,年产蛋量265~300枚。蛋重11.5~13.5克。料蛋比为3:1。
二、肉用鹌鹑品种
(一)法国肉用鹌鹑
又称法国巨型肉用鹌鹑,由法国鹌鹑育种中心育成,为著名大型肉用鹌鹑品种。体型硕大,体羽呈灰褐色与栗褐色,间杂有红棕色的直纹羽毛,头部呈黑褐色,头顶部也有3条淡黄色直纹,尾羽较短。公鹑胸部羽毛呈棕红色,母鹑则为灰白色或浅棕色;并缀有黑色小斑点。初生雏胎毛为栗色,背部有3条深褐色条带,色彩鲜明,具有光泽,其头部金黄色胎毛至1月龄后才逐步脱换。种鹑生活力与适应性强,饲养期约5个月。6周龄活重240克,4月龄种鹑活重350克,年平均产蛋率为60%,孵化率60%。蛋重平均13~14.5克。肉用仔鹑屠宰日龄为45天,0~7周龄耗料1000克(含种鹑耗料),料肉比为4:1(含种鹑耗料)。
(二)美国法老肉用鹌鹑
为美国新近育成的肉用型品种。据报道,成鹑体重300克左右,仔鹑经肥育后5周龄活重达250~300克。生长发育快,屠宰率高;鹑肉品质好。据苏联测定资料,9周龄屠宰活重186.68克,净膛体平均重130克,占体重69.7%;胴体中一级占86%,二级占14%。
(三)美国加利福尼亚肉用鹌鹑
为美国育成的著名肉用型品种。按成年鹌鹑体羽颜色可分为金黄色和银白色两种,其躯体皮肤颜色亦有黄白之分。成年母鹑体重300克以上,种鹑生活力与适应性强。肉用仔鹑屠宰适龄为50天。
此外,英国的白鹌鹑、黑鹌鹑,黑色与白色的无尾鹌鹑、北美洲鲍布门鹌鹑、澳大利亚鹌鹑、菲律宾鹌鹑(小型),以及我国的东北金鹌鹑等也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