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鹌鹑,简称鹑,在动物分类上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鹌鹑属。鹌鹑是鸡形目中最小的一种禽类,其体重、生产性能与饲养性已较野鹑大有提高。家鹑系由中国野生鹌鹑驯化培育而成,育成史仅百年左右,家鹑养殖已成为公认的早成熟、高产、高效益的特禽产业之一。
一、鹌鹑营养价值
国内外对鹑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鹑肉质细、鲜嫩,带有特殊的芳香味,而且营养也较全面,其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素均较鸡肉中的含量高,而胆固醇含量较低。鹑蛋不仅口味细腻、清香,而且营养成分全面,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也富含卵磷脂、维生素和多种激素,对人体的某些疾病具有调理、滋养作用,对治疗过敏症等有一定的特效。鹑蛋的胆固醇含量也比鸡蛋中的低。
二、鹌鹑的经济价值
鹌鹑生长周期短,生长快,成熟早,生产性能高,饲料报酬高。蛋用鹌鹑40~45日龄开产,到400日龄平均产蛋量达240~300枚,平均蛋重为10克,年产蛋量为其体重的20倍,雄鹌鹑平均体重为130~150克;肉用鹌鹑40~45日龄体重达250~300克,为初生重的25~30倍。蛋用鹌鹑养到40日龄时,每只仅需配合饲料450~500克;肉用仔鹑42日龄体重约220克,仅耗料700克;成鹑每只日平均耗料20~25克。也就是说,蛋用鹌鹑每生产100克蛋仅耗料270~300克,料蛋比为(2.7~3.0):1,肉用鹌鹑料肉比为3.3:1。
三、鹌鹑是经济实用的实验动物
鹌鹑是最佳的实验动物之一,具有体重小、可密集饲养、繁殖快、敏感性高和试验效果好等优点。?
鹌鹑的生物学特性
一、鹌鹑的体型与羽色
家养鹌鹑经过几十年的驯化与选育,在体型、体重、外貌、羽色、生产性能、适应性、行为等诸多方面,都与野生鹌鹑迥然不同。同样,鹌鹑在人类精心地培育下,由于培育目的不同,家鹑的体型外貌也因品种、品系、配套系、种群等的不同而不一样。如羽色,家鹑的羽色多呈栗褐色(又称野生色),也有黑、白、黄及杂色的羽毛。有色羽鹌鹑品种,系由黄、黑、红三种不同色素混合而成;而白色羽毛品种,是因为不含色素所致;杂色羽则多为杂交种或返祖现象,或性状分离所形成。
鹌鹑体型较小,在鸡形目中属于最小的种类。肉用型鹌鹑较蛋用型为大,母鹌鹑则较公鹌鹑体重为大,这在其他禽种中极为罕见。其体型呈纺锤形,头小,喙细长而尖,无冠、髯、距,尾羽短而下垂。
二、生活习性
(一)残留野性
家养鹌鹑虽然历史很长,但仍残留有一定的野性,诸如爱跳跃、快走、短飞,公鹑善鸣、好斗、胆怯、怕强光、喜温暖等。性喜经常采食,喜饮清洁水,鹌鹑富于神经质,对周围任何应激的反应均极其敏感,易骚动、惊群。啄癖,甚至啄斗。
(二)性喜温暖
鹌鹑生长和产蛋均需较高的温度,其高产的适宜温度范围通常为17℃~28℃,24℃~25℃为最佳产蛋温度。初生雏鹌鹑平均体温为38.61℃~38.99℃,比成年鹌鹑低3℃左右,至8~10日龄达到成年鹌鹑体温。雏鹑对温度较雏鸡更为敏感。
(三)性成熟早、生长快、生产周期短
鹌鹑从出壳到开产只需45天左右,公鹑1月龄开叫,45日龄后有求偶交配行为。生长速度高于鸡,肉鹑40~50天即可上市。
(四)孵化期短,繁殖力强
鹌鹑孵化期16~17天,一年可繁殖3~4代,年繁殖后代总数(理论数据)可高达1000只。
(五)产蛋力强
鹑蛋平均重10~12克,相当于140克母鹑体重的7%~8.5%,而56克的鸡蛋相当于1800克母鸡体重的3%。鹌鹑的年产蛋量高于鸡,平均年产蛋量为270~280枚(最高记录450枚),年产总蛋重2.8千克,为母鹑自身体重的20倍,而高产蛋鸡的相应数据最高为10倍。在蛋料比方面鹌鹑也较鸡为佳。
(六)性情温顺而胆小
鹌鹑适于笼养,对外界刺激敏感,易于惊群,特别要求环境安静。
(七)鹌鹑新陈代谢旺盛,对饲料的全价性要求很高
人工饲养的鹌鹑,总是不停的运动和采食,每小时排粪2~4次,成年鹌鹑体温40.5℃~42.0℃,心跳150~220次,呼吸频率随室温的变化而变化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