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隆国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我不是诗人,也算不上翻译家。尽管译过不少东西,但始终不敢译诗,因为我知道这有多难。莎翁十四行诗难译,中文诗歌译成英文,让读者能领悟、欣赏也难。蒋隆国先生把诗人汪国真的八十首诗译成英文,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件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的事。
说不容易,是因为译诗难,把原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更难。这一点,蒋先生尽了极大的努力。说了不起,是把当代中国一位著名诗人的诗,通过译文,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这是软实力、话语权的一部分。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做了一件好事。
我不对译文本身多做评论,因为这里有一个对诗人原意理解的问题,我没有研究,也就没有发言权。只想对英文的运用、结构的变化,用词的选择说一点体会。蒋先生在译者序中提到了汪诗的意境,提到了七首诗。我就参照这七首诗及其他一些诗的译文,谈点体会。
首先,蒋先生在译文中注意内容不同,采用不同方式把内涵表达出来。例如,第168页诗的标题是“过去的岁月”,而第170页则是“岁月,是一本书”。两首诗都有“岁月”,但含义不尽相同,蒋先生在译文中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过去的岁月”译成“The former days”,很贴切。而“岁月,是一本书”一诗中,岁月是泛指,故译者把它译成“Years are a book”,用“years”,表明译者考虑到了不同的内涵。又如,在“过去的岁月”中有这样两句:“白毛风吹来的日子里,我们咬紧牙关挺过来”(第169页)。对白毛风,即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知道是指什么。我也是从电视上知道新疆地区冬天强风刮起积雪,白茫茫一片,车辆无法通行。译者没有直译,而是用“when the piercing cold wind was blowing hard”,这对英语读者来说,就清楚明白了。又如在“送别”中,诗人有这么两句:“难得的是友情,宝贵的是自由”(第166页),用了“难得”、“宝贵”。蒋先生在译文中突出了“宝贵”,译成“Though friendship is priceless, even more priceless is liberty”。用“priceless”,把“难得”“宝贵”的含义都表达了,而“even more”则表达了蒋先生对原诗的理解。
其次,中文诗中有不少成语或习惯用语,如何将其译成贴切易懂的英文,蒋先生花了不少心血。如“感谢磨难”一诗中,有这么一句“感谢磨难,它有一双慧眼……”(第136页)。“慧眼”怎么译?这是个难题。蒋先生译为“Thank hardship, whose great insight……”。“insight”在韦氏词典中解释为“ability to see and understand the inner nature of……”,可以把“慧眼识英雄”的含义表达出来。在诗“友情”中,诗人写道:“友情是溪是河,是一种清新的空气,在身前背后”(第6页)。蒋先生没有拘泥于原文的“身前背后”,而是抓住意思,译为“All around us”,既符合清新空气这一层意思,又具体化为around us,不然英文无法表达。在“成功有时就是那么简单”一诗中,出现了“故弄玄虚”和“孤芳自赏”(第135页)。蒋先生用了“purposely made a mystery of simple things”和“indulged in self-admiration”,把中文中的“玄虚”和“自赏”的含义比较好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能较好理解原意。
第三,从意思或韵律出发,或加字,或改变顺序。在“让我们把生命珍惜”一诗中,诗人写道:“一天又一天,让晨光拉着我,让夜露拉着你。”(第42页)蒋先生把“拉着”译成“go hand in hand”,因为晨光、夜露是“虚”,不能“实”译,用“go hand in hand”虚实均可。另外,夜露在前,晨光在后,故译者把顺序倒了一下,“dewdrops”在前,“daybreak”在后。又如,“选择”一诗的最后两句是:“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第36页)诗人在这里用了“迷恋”“痴情”,蒋先生对应地用了“mad about”表示“痴情”,“crazy about”表示“迷恋”,都表示情感,同时将顺序倒了一下,鸟在前,鱼在后,我感到原因就是在这一句前,英文出现“High and dry”,把“dry”与“sky”对应,有较好的韵律。再如“跨越自己”的第一段,“我们可以欺骗别人,却无法欺骗自己。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第78页)蒋先生在译文中把“colorful May is drawing near, Youth will no longer be a mystery”提前,不然的话,上来就是“we can hide it from others”,读者将无法理解。
几点粗浅看法,就算我对蒋先生贡献的一点感触。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梅仁毅
2013年6月25日
作者简介
梅仁毅, 1935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1951-1954 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留校入翻译班进修,1957年起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1978-1981年悉尼大学学习,并获得文学硕士。回国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1982年评副教授,1984年教授。1990年悉尼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目前为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主编《现代大学英语(五、六册)》《美国研究读本》等,译有《论语(英译本)》《英语国家概况——美国部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