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网节能环保网讯: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办公室上周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预案,这是去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出台后,北京发布的首个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
继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各地相继推出地方版的防治计划。雾霾天气的加剧倒逼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抓紧实施。梳理各地方案不难发现,多地提出加快发展清洁能源、锅炉整治、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措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随着各地大气污染治理的开展,有望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控制煤炭消费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50%,远超美国(13.5%)、欧盟(7.7%)、日本(3.2%)等经济体,巨大的煤炭消费量导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量高居全球首位。而这些污染物排放正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因。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而地方版的方案也多提到控制煤炭消费量,降低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其他能源消费占比。
北京提出,到2017年,全市燃煤总量比2012年削减1300万吨,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10%以下,优质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90%以上。天津提出,到2017年底,净削减煤炭消费总量1000万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加快基本无燃煤区建设。到2017年,力争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建成区建成基本无燃煤区。上海提出,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量。禁止新建除煤炭等量替代发电项目和整体煤气化[-2.71% 资金 研报]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以外的燃煤、用煤设施,禁止新建燃重油、渣油或者直接燃用各种可燃废物、生物质的锅炉和窑炉。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发布的《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研究》报告称,目前我国燃煤锅炉运行热效率在60%左右,比先进国家低15%-20%。燃煤锅炉的升级改造成为各地控制煤炭消费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提出,全面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快热力和燃气管网建设,通过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淘汰供暖和工业燃煤小锅炉。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曾表示,将解决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问题,控制煤炭消费量,制定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从国内政策面看,在未来治理环境的大背景下,煤炭消费将严格控制总量的增长,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这意味着煤炭消费将受到影响。
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陕西提出,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效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装备支撑。通过实施环保重大工程、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措施,大力推广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新兴支柱产业。
广东提出,制订实施全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动环保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以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为重点的环保装备制造业。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推行环境监测社会化,推进大气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培育环保上市公司和骨干企业。
湖北省提出,着力把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要求有效转化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积极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大气污染治理装备、产品、服务产业产值大幅增加,有效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产业。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作为总体目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此次各地提出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多是到2017年,随着计划的实施,有望带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不过,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技术研发创新不够、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探索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模式,鼓励优势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形成集工程设计、装备制造、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进环境监测、环保工程咨询等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









